新东方在线网络课堂 在职硕士 新东方在线 > 在职硕士 > 在职硕士 > 正文

沈阳建筑大学2014年在职工程硕士招生简章

2014-06-23 11:22:04 来源:沈阳建筑大学发表评论

  沈阳建筑大学2014年在职工程硕士招生简章

  学校2014年在建筑与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材料工程、工业设计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计算机技术等7个工程领域招收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具体考试科目设置等详见招生领域目录。

  热忱欢迎广大考生报考沈阳建筑大学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

  一、报考条件

  1.工作业绩突出,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以及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

  (1) 2011年7月31日前获得国民教育序列大学学士学位。

  (2) 2010年7月31日前获得国民教育序列本科毕业证书。

  2.报考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工作年限的限制,入学前未达到上述工作年限要求而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的,须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工程实践2年以上,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后,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二、招生的工程领域及面向对象

  1.机械工程

  面向对象:机械制造、机械设计、机械电子、过程装备与控制等相关专业人员。

  2.材料工程

  面向对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

  3.控制工程

  面向对象: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电子科学及机电一体化等相关专业人员。

  4.计算机技术

  面向对象: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开发和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利用等相关专业人员。

  5.建筑与土木工程

  面向对象: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装饰、土木工程、力学、给排水、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

  6.交通运输工程

  面向对象: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交通信息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

  7.工业设计工程

  面向对象:艺术设计、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等相关专业人员。

  三、招生计划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有关文件规定,我校2014年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为140人。同时我校将根据报名情况、考试成绩等综合确定各工程领域的招生计划。

  四、考试科目及方式

  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GCT考试,即“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英文名称为Graduate Candidate Test,简称“GCT”)。GCT考试为全国联考,试卷由四部分构成: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数学基础能力测试、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和外语运用能力测试,每部分100分,总分为400分。考试时间总计3个小时,连续答题,中间不收卷。

  第二阶段为专业考试,达到我校规定的GCT成绩合格分数线的考生参加由我校组织的第二阶段考试(以下简称“复试”),复试由专业课考试和综合素质面试两部分组成。

  五、报名及考试

  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采用全国统一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考生应在规定的报名期限内进行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逾期不再受理。

  (一)网上报名

  1.报名时间:2014年6月20日-7月10日,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

  2.报名网址:http://www.chinadegrees.cn/zzlk(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管理信息平台”,以下简称“信息平台”)

  3.报名流程

  ①报名资格自查。考生在选定报考的工程领域后,须自查是否满足该工程领域应具备的报考条件,如因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造成不能录取的,责任由考生自负。

  ②注册。考生登录信息平台,注册个人基本信息。

  ③填报个人及报考信息。凭注册用户名和密码登录报名系统,自行按要求填报个人信息及报考信息并上传本人近期电子彩色照片(电子照片要求为:近三个月内正面免冠彩色半身电子照片,照片背景为白色,分辨率为300dpi,像素大小为567(高)*390(宽),头部宽度为248~283像素,头部长度为331~390像素,颜色模式为24位RGB真彩色,电子文件大小限制在20-200KB以内,JPG格式,且人像清晰,轮廓分明,层次丰富,神态自然,着深色上衣)。

  网上报名时间截止前,考生可随时浏览、修改报名信息。

  ④选择现场确认点。工作单位在辽宁省内的考生,现场确认点选择为沈阳建筑大学(代码为2153);工作单位在辽宁省以外的考生,按所在省市网报公告提示选择现场确认点。

  ⑤网上缴纳报名考试费。考生根据系统提示采取网银支付的方式缴纳报名考试费。

  ⑥打印报名登记表。考生网上缴纳报名考试费后,系统生成《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报名登记表》,考生认真核准相关信息后打印。

  (二)现场确认

  所有考生均须在规定的时间到选择的现场确认点核验并确认报名信息,仅网上报名,而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现场确认的考生报名无效,所缴报名费考试费不予退还。

  1.时间:7月11日-14日

  2.地点:网报时选择的现场确认点

  3.程序

  ①人证同一性认定。考生持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满足报考条件的最高学位和学历证书原件以及《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报名登记表》,由现场确认工作人员进行核验和“人证同一性”认定。

  ②选择复试专业课考试科目。复试专业课考试科目一经选定不得更改。

  ③报名信息确认。考生本人须仔细核对报名现场打印的《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报名登记表》,确认无误后在“诚信考试承诺书”栏签字确认,报名信息一经签字确认,一律不得更改。

  (三)下载准考证

  10月16日后考生可登录信息平台自行下载打印联考准考证。

  (四)GCT考试

  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学位全国联考(GCT考试)的考试时间为2014年10月26日8:30-11:30(具体地点见联考准考证)。

  六、资格审查及复试录取

  (一)资格审查

  GCT考试成绩发布后,由我校按国家政策划定相应工程领域的GCT成绩合格分数线,达到GCT成绩合格分数线的考生需要按以下程序进行资格审查:

  1.考生登录信息平台下载本人《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资格审查表》;

  2.将由本人签名后的《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资格审查表》交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下同),核准表中内容、填写推荐意见,并在电子照片上加盖单位公章;

  3.考生按要求将《2014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资格审查表》、相关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A4大小)交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进行资格审查(具体时间由学校另行通知),审查合格的发给复试准考证。

  如考生持境外学历、学位报考,资格审查时需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

  (二)复试录取

  1.考生凭复试准考证参加学校组织的复试,即专业课考试和专业综合素质面试。复试考试时间及具体安排见复试准考证。

  2.复试考核合格的,通过上级部门录取检查后,学校统一发放工程硕士录取通知书。

  七、培养方式

  1.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培养过程分为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两个阶段。我校招收的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一般应在两年内修满规定学分,其中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半年或500学时。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课程学习计划将结合培养目标,并充分考虑研究课题及科研需要,由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协商确定。在职攻读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为5年。

  2.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采取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培养方式。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工程实践、工程设计或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等,论文的研究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且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应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

  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24-24692889

  传真:024-24694985

  联系人:金宁

  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grs.sjzu.edu.cn/?action-zs

  研究生招生微博:http://weibo.com/u/1919544803


分享到:

课程试听换一换

相关推荐

微博关注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新东方在线"上的内容,包括文章、资料、资讯等,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在线"的,其版权 均为"新东方在线"或北京新东方迅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所有 ,任何公司、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得到 "新东方在线"许可 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 "新东方在线" 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 文章、资料、资讯等 均为转载稿,本网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 " 稿件来源:新东方 " ,本网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与新东方在线联系。

  • 2015年公共管理【MPA】综合知识零基础全程班【数学、逻辑、语文】
  • 2015艺术硕士【MFA】英语高分速成班

热点资讯更多>>

实用 • 工具

交流 • 下载

  • 新东方在线论坛

课程排行榜本周本月

公开课更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