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同等学力考试经济学备考练习题(2)

2015-11-11 11:44:09来源:网络

  名词解释

  1、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公众持有的通货。用公式表现为B=C+R。B:基础货币;C:现金;R: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它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并且是由中央银行资产业务创造的,它是信用货币存在的源头。并受商业银行经营状况与经济增长周期、财政收支状况、国际收支状况等因素影响。

  2、货币层次:中央银行在建立现代货币统计体系时采取的一个主要的标准是各种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即“一种资产以较小的代价转换为实际购买力的便利性”。根据“流动性”的不同将货币分为不同的层次。一般的分类为:

  M0:现金,或流通的货币;

  M1:M0+各种活期存款;

  M2:M1+各种定期存款。

  这种分类的经济意义在于,M1(“狭义货币”),一般构成了现实的购买力,对当期的物价水平有直接影响;而M2(“广义货币”),其中包含暂时不用的存款,它们是潜在的购买力,对于分析未来的总需求趋势较为重要。

  3、流动性偏好: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提出了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即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由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对利率的变化不敏感,可以合写为:M1 =L1(Y);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在将来的某一适当的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这种投机活动最典型的就是买卖债券。投机活动的货币需求大小取决于三个因素:1)当前利率水平,2)投机者心目中的正常利率水平3)投机者对未来利率变化趋势的预期。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成为当前利率水平的递减函数,即M2=L2(r)。因此,M=L1(Y)+L2(r)。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直接而明确地指出货币的投机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至于交易需求,则不受利率影响。

  4、收益的资本化:由于利息已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于是任何有收益的事物,即使它并不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甚至不是真正有一笔实实在在的资本存在,也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这被习惯地称为收益“资本化”。

  5、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是借款契约和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息率也就是金融市场上的市场利率。它包含了物价变动的预期和货币增贬值的影响。而实际利率则是指名义利率剔除了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利率,是债务人使用资金的真实成本。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关系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6、基准利率:是指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的利率,也叫中心利率。基准利率的变动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各国利率体系的核心。中央银行改变基准利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的高低,从而对信贷起着限制或鼓励的作用,并同时影响其他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

  7、利率与收益率:利率是利息与本金的比率,但这不能准确衡量投资者在一定时期内持有证券的收益状况。能够准确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投资人持有证券所能得到多少收益的指标是收益率。对于任何证券而言,收益率是向持有者支付的利息加上以购买价格百分比表示的价格变动率。即债券的回报率等于当期收益率加上资本利得率。

本文来源于新东方在线论坛

更多>>
更多内容
更多>>
更多院校选择>>
更多>>
更多课程>>
更多>>
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