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近三年来,新传专业国家线大致稳定在350的水平,但可以看到一些新传专业排名好一点的B类院校,如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中南大学的复试线在370+,在去年,四川大学的复试线甚至达到了382。西安交通大学虽然并非新传排名的B类院校,但凭借985的名气,去年分数线也是达到了380分的水平。
其实不尽然,“水涨船高”的道理,数量的增多也会带来质量的提升,从近几年院校的真题来看,新传本身的试题难度其实并没有逐年增加,而是参与考试的考生越来越多,越来越优秀,才会形成新传“内卷”严重化。从新传专业本身出发,除了不考数学以外,它的门槛相对其他学科来说也低很多。
报考志愿的决策可以分解为3个基本步骤:
形成专业选择意向;确定报考单位;最后两者结合,综合考虑,确定第一志愿,并考虑第二志愿。专业和招生单位的不同搭配就形成了报考的4种基本模式:本专业本校报考;本专业跨校报考;跨专业本校报考;跨专业跨校报考。不同报考模式复习备考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是不同的。
一、本专业本校报考。
这是考研志愿选择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也是成功概率最高的。一般来说,只要专业不错,学校也还可以,多数考生都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报考本校本专业。
二、本专业跨校报考。
本专业跨校报考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虽然专业不错,但原单位一般,考生想考到一个更好的招生单位去;二是原单位太热门了,考取的把握不大,所以考生选择其他竞争相对缓和的报考单位。本专业跨校报考备考的难度要大一些,因为虽然专业相同,但不同招生单位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学术科研重点可能差别很大;而且招生单位变了,有关的政策、信息也就比较难以及时获得。
三、跨专业本校报考。
学校牌子不错,但想换个更好或更喜欢的专业的考生可以选择跨专业本校报考。由于隔行如隔山,跨专业报考有较大的难度,且这种难度和专业之间关联度成反比:原专业和报考专业之间的关联度越小,复习和考试的难度就越大。